「我覺得我比我媽漂亮,所以她的男朋友應該選擇我!」這是最近一個社會案件的對白,就發生在你我周圍的單親家庭裡。
案件描述一位婚姻受挫的婦女,在她將公寓鑰匙交給男友,準備迎向新的同居生活之際,男人認識了她二十多歲的女兒,當需要給予呵護時,男人挺身而出,當需要付出照顧時,男人也守在一旁,漸漸地,這名婦女的女兒被男人吸引,愛上他,且決心和母親爭搶這段愛情。
如此看似荒誕的情節,好笑嗎?
香蕉爸爸表情很僵,而且“比較”這句辭彙還不斷重複,深入我對孩子們的教育用語之中,翻找、檢視,問:「會否我也塑造了他們習慣比較,只要我比你棒,就可以贏得更多獎賞?只要我比你大,就可以更多指揮、發號施令?」
我比我媽漂亮,她的男朋友應該選擇我!這句話透露出先“比較”後“抉擇”的價值觀。
其實“比”不是壞,但香蕉爸爸以為不適合用在人身上!重複:「先“比較”後“抉擇”的價值觀,非常不適合拿來對人!」因為裡頭藏了高舉與貶抑的色彩,一但孩子們習慣將人類物化,變成“東西”做比較時,“倫理”就蕩然無存,因為倫理不講比較,只講關係。
我是父親,所以孩子得順服我,他是哥哥,所以弟弟就得聽他,沒有理由,不問為什麼。
但等到夜深人靜,香蕉爸爸還是會偷偷拉著哥哥躺去弟弟〈熟睡中〉旁,輕聲說:「底迪是上帝賜的禮物,讓我們可以假裝回到過去,重新經歷把鼻、馬迷、葛格是如何吸手指、啃桌角、屁屁臭了就哭鬧的呦!」隨即,香蕉還會環住哥哥:「下回底迪跟你爭東西時,可以因為體貼而讓一讓嗎?」
◎
當家庭關係不完整,所給予孩子的愛也容易失衡,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這功課,加油吧!別惆悵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