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孩子,你快樂嗎?」
今晚在整理手機照片時,突然有個聲音冒出來,我知道那是來自一個父親心底,對妻子、孩子,甚至捫心自問時很深很深的反省。那聲音十分溫柔,語氣彷彿小熊布偶上的絨毛,軟軟綿綿,但貼吻上我臉頰時,卻惹來一陣淡淡的哀,淡淡的傷。
「孩子,你快樂嗎?」
最近大兒子〈小二升小三〉開始像個小大人般,會用大人吐槽調侃時的詞彙頂嘴。
「講話態度不能好一點嗎?我們欠你喔?」某晚,孩子的母親在小吃店裡發飆。
「你自己還不是一樣,態度也不好呀…」之所以用“點點點”做結束,是因為大兒子越講越虛,只有頭幾個字像在嗆聲,但到了句末聲音卻很空洞,連原本銳利的眼神也變得懷疑起來。
「難道是孩子突然間反省?邊說邊想起爸媽曾經叮嚀過的,不可以這樣頂撞?」關於這部分的推論,黑蕉爸爸還沒去確定,但能夠肯定的是孩子長大了,小腦袋瓜裡出現一些自以為正確的邏輯,並且想擺脫大人“填鴨式”的價值觀,叛逆一下。
面對這樣的改變,做父母的準備好接招了嗎?
還是你依然耍著陳腔濫調,用更大聲的罵、更猛烈的揍來威嚇,以拳頭宣示弱小者“本來”就只有乖乖聽話的份?
其實大人真的很容易犯“只出一張嘴”的毛病,好比:
一.批評另外一半愛血拼,用規範刷卡的額度來約束她。
二.在她失落沮喪,又想拉開荷包逛街大大買個滿足前,你開著車載她去吹吹風、看看海,當
個聽眾傾聽。
這兩種陪伴,究竟哪個又有效又能拉近距離呢?
黑蕉爸知道對上班族而言,下了班不能自由放鬆,還得教養孩子十分累贅,但為什麼要把孩子變成生命中“額外的”負擔呢?還是當你自己面對跟爸媽的關係時,也覺得又病又老的他們也是“額外的、笨重的”負擔?
甚麼樣的想法,就帶出甚麼樣的行為,讓孩子感受到他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,被有品質的陪伴了,才能在兩代關係緊張爭鋒相對時,擁有恢復親親抱抱的勇氣!